电动车通勤、代码与登山杖:一个技术人的烟火日常

作者: admin 分类: 活在当下            1 次浏览 发布时间: 2025-06-10 14:45

聊聊最近蛮有感触的几件事情:电动车、云笔记选型、知识付费心态、AI工具体验和爬山,看起来毫无关联,实际也毫无关联。

电动车

先说电动车的事情。从上次周三买了这个电动车之后,我周五就把电动车开到公司了。大概 30公里的路,本来预计是一个小时多一点,实际开的时候用了两个半小时。

电动车骑到公司之后,基本上我就停在公司了。尤其在中午的时候,我会刷一刷大众点评的排行榜,会重点去看一下餐厅。骑着电动车,生活半径也短了。原来骑自行车,三五公里可能就到极限了,但是骑电动车的话,时间短了,骑起来效率也提高了,速度也快了。

不过,电动车骑行过程中还是有蛮多体验的。骑行的过程还是比较自由的,想停就停,我可以一边看着公园里路边的大爷悠然自得,也可以随时找个早餐店对付几口。其他是电的部分,我用了快两周的时间,每天中午骑车去吃饭,骑行到地铁站的来回距离,差不多两周时间,电量还剩 50%。 另外骑电动车可能会有一种错觉,感觉自己好像处于一种锻炼的状态。骑自行车行程3km,确实会出点汗。但骑电动车,上班坐着,在电动车上也坐着,基本上没有太多运动量,只是感觉好像跑了很远的路,像是锻炼了不少,这其实是错觉。

云笔记选型一波三折

第二个是关于云笔记的选型。最早用过OneNote,Ediary,还用过最朴素的记事本,后来尝试了有道云笔记等。大概在2020年左右,基本固话使用印象笔记。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时,确实沉淀了不少东西,当然还是比较碎片化。现在去看印象笔记的笔记数量,我原以为可能也就两三千,结果实际一看,竟有6000多,有差不多2000篇左右的都是偏流水账式的记录。我最近打算把大模型输出的一些内容沉淀到笔记里,这些东西也是分析之后的精华,先把它们保留沉淀下来。

本来想用印象笔记去做,找了一下开发者社区的API。做了一些尝试后,发现它里头Python的SDK等库,依赖Python的版本还是2.7的。折腾了半天,我还挺惊讶的,心想这么一个商业化的产品,对开发者API的支持还是有点迟缓,不太重视。

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,看还有哪些可用的、能实现这个功能的产品。试了一下Notion,发现它还可以,是可以支持的。我大概试了两天,确实能通过API调用、做一些配置来生成内容,但是说实话不够快。让我比较顾虑的是,数据源存在美国,相当于在海外,从国内连美国的服务器,这是比较大的另外一个痛点,是基于地域限制,使用 Notion 的 API 时,API 调用老是会超时。这种感受确实不踏实,感觉可能今天能用,明天就不能用,这让我有比较大的顾虑。

我和同事做了一些交流,我看他用得也挺多,他大概了解了我的一些需求情况后,推荐我用语雀。语雀毕竟是阿里体系的,从各方面的支持情况来看还可以。通过测试,我感觉它在基本使用习惯和风格上,挺像钉钉文档的。

整体来看,语雀还算比较合适,但 API 的部分我还得再测试一下。提到 API 部分,就涉及到 token 以及语雀的会员制,普通会员是99元/年,涉及 token 的这种会员一年大概 299 元。用了几天笔记管理方式,感觉也还行,比如文档的大纲结构,笔记首页的目录管理,还有目录的无限层次管理,还有社区共享和互动,这些方面还可以,偶尔会有些卡顿。

知识/服务付费

对于这种知识或服务付费的情况来看,我觉得在认识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。我们以前对于开源免费、白嫖的思想比较重,影响较大。所以在使用过程中,对成本还是有点过于敏感了。说实话,好的软件或服务,谈钱比较直接,也比较实际。毕竟我们看到有很多开源项目不持续,短期内有激情,但要长期持续,还是需要有正常运转的商业模式。单靠一腔热情,很难维系。所以,好的产品值得投入或投资。换位思考,人家提供的服务,做得好的部分,花的钱也是值当的。

我目前算是初步迈过了这道坎。

AI工具使用

对于 AI 工具这一块,我有一些想法或体验,大概有4 点。

第一个,使用这些工具时,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,不一定深刻、严谨、完整或专业。但我觉得这些并非最重要的。所以我说的第一点是,如果我们没想清楚,提不出太好的问题,不妨换个视角,让 AI 来助力。我们可以提个要求,即提出一些大体情况,让 AI 工具给我们设定一个问题框架。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学习或体系化地了解一个东西非常重要。

第二点,有了 AI 助力,有了问题框架后,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更多,整个了解过程也会更全面。第二个部分是做一些维度划分,或让其更体系化、结构化,也就是对问题框架的部分做些调整。我们把这部分调整转化为模块形式,转化成模块形式后,整个内容就比较清晰了,后续我们也可以按模块逐个分析。 这样可以更专注,分析可能也会更清晰。

第三点,我们使用AI工具做分析时,引入一些基本要素,避免AI “胡说八道”。一方面,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对它做一些约束;另一方面,让它对事情做评价或分析时,尽可能结合批判性思维。简而言之,我们看待一个事物,不光要看到好的一面,还需要从不合理的或另一个视角去看待。

第四点,其实是关于内容管理,或者引入第三方客观视角评审。当然,我还没做好。我们可以有效管理这些大模型。比如说,GPTT 4.1目前开放了API调用方式,从使用效果来看,确实很厉害。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其他模型,比如让kimi发挥其擅长的,赋予它一个角色,对输出内容进行评估或分析。如果两个模型分析结果大体相似,我们基本能清楚情况;如果差异较大,就可以进一步确认哪些信息失真,或需进一步分析。说实话,这部分我目前还没做完,还在尝试中。

强制更换搜索引擎和手机习惯

关于搜索引擎。我发现自己现在还在刻意训练和改变。我搜东西的时候,有时还是忍不住用百度搜索,我现在也尽量强制自己去使用其他搜索引擎试一试,然后对比一下。这种强制自己改变一些习惯的方式,我觉得会让自己有一些比较新的体验。而且对于一些新事物的感受,能够更感同身受。

人最怕陷入惯性思维,很难脱离原来的视角站出来看问题。

所以我现在用两个手机,一个是平常日常使用的,另一个主要用于大模型等专门的用途,这样可以让自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使用。

爬山

最后是关于爬山的事。端午的时候,我出去和我哥一块儿爬了爬山。本来想去云蒙山,盘算一下,太远了。想着为之后的挑战,把五岳各山都挑战一圈,先打些基础,这山太远,时间也紧,还担心下雨,我们就说要不爬香山吧,但一想这期间香山什么时候人都多。所以又改了改,把地方改成蟒山了。

爬山的时候,到那儿其实有点晚了,都下午 4 点多了,快关门了。去爬山拿了两根登山杖,还发现准备工作不足,汗都把眼睛迷糊住了。爬的过程中,刚开始 20 分钟就爬不动,想放弃。爬到快一半多的时候,就能深刻体会到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差别,过了一半的时候,反而有劲头,看到希望了,就给自己提更高要求,一开始想每周都爬一次,觉得跨度有点大,改成两周爬一次,甚至说一个月爬一次,这已经算是比较宽松的条件了。

当然,爬山的时候背个小音响挺好的,或者把手机做外放,边爬山边听歌,挺悠然自得的。不过爬山还是得注意,可能起步太猛,没做拉伸,也没活动活动筋骨,爬山之后隔了一天,第三天的时候小腿就感觉很紧实,有点胀痛,差不多半天时间,这感觉就过去了,所以还是得悠着点。

admin

杨建荣,《Oracle DBA工作笔记》《MySQL DBA工作笔记》作者,dbaplus社群发起人之一,腾讯云TVP,现任竞技世界系统部经理,拥有十多年数据库开发和运维经验,目前专注于开源技术、运维自动化和性能调优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